今天是:
文章详细
当前位置: > 创新素养培育>
国内各省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发布时间:2022-02-15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一、北京市的“翱翔计划”。

该计划以高中课程改革为背景,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探讨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2007年8月北京市教委开始酝酿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启动了“翱翔计划”。此计划作为北京市教委重点资助的项目之一,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高校、科研院所、区县教委、示范高中校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室特有的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感受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素养——对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感兴趣——立志投身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过程。“翱翔计划”形成了生源基地、培养基地和课程基地、实践基地开发的培养课程,涵盖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跨学科培养领域。

“翱翔计划”是在高中阶段实施的以“跨校培养”和“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为主要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早期发现并培养学科特长突显或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在此基础上,2010年1月,北京市教委与市科委联合推出了面向全市中小学的创新教育项目——“雏鹰建言行动”(也称“雏鹰计划”),为“翱翔计划”提供后备生源,探索建立不同学段之间创新人才培养的纵向衔接机制。“雏鹰计划”采取“政府主导,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依靠科技专家、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等多方面的智慧和专场,将首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普基地等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资源,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体系内,为学生提供经历探究学习、参与科技实践的机会。

“翱翔计划”对学员采用“三校、三师、三类、三段”的培养模式。“三校”指生源基地、培养基地、实践基地分工协作;“三师”指生源基地指导教师、培养基地指导教师、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三类”指由生源基地基础性课程、培养基地过渡性课程、实践基地熏陶体验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三段”指由发现阶段的推选性评价、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结业阶段的发展性评价构成的评价体系。而且,该计划“在培养阶段不急于要求取得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不要求在专业杂志发表文章,允许学生中途退出。”

关于“翱翔计划”学员的出口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翱翔计划”不会与高校做“硬对接”,即“翱翔计划”与高校录取不直接挂钩。参与“翱翔计划”的学生在高考时不享受特殊优惠政策,但其研究经历可能会在高校自主招生选拔时得到认可。

二、南京市的“星光计划”。

2009年4月,南京市教育局发布《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各区县和各学校要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精心制订本区域、本学校“星光计划”实施计划和方案,全面推进学校科技文化建设,增强广大教师科技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学校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大力培养中小学生和职校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2009年7月3日,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正式启动,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正式揭牌。为落实“星光计划”实施方案,经过评审,市教育局遴选出长江路小学等25所小学、南京市第一中学等30所中学、南京财经学校等10所职业学校共65所学校作为首批“星光基地”学校,每所学校2万启动经费。2010年1月,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组织专家评审,确定了55个项目为“星光计划”第一期研究项目。

为培育更多“星光基地”学校,2012年和2013年南京市教育局又分别确定了22所、27所中小学为“星光基地”学校。2014年,为深入推进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加强“星光基地”的建设,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成果显著、引领示范的“星光基地”品牌学校,深化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内涵,南京市教育局决定从市中小学“星光基地”学校中以单个项目为主创建20个“星光计划”特色示范项目。对于认定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特色示范项目,市教育局每年给予项目补助经费20万元,视年度考核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适当增减,连续支持三年;区教育局需按1:1配套经费支持,并负责保障其有关专项经费及配套经费到位,专款专用。经费使用情况将纳入年度项目考核中。同时,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成立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特色示范项目基地专家指导团队,为每一个特色示范项目聘请有关高校、研究所专家提供专业支持。

“星光计划”的具体推进由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负责,通过“五个一百工程”来实现,即邀请100名院士(专家)进课堂、100名创业之星进校园,建立100个“星光基地”;设立100个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组建100个专家指导团队。南京市在实施“星光计划”过程中重视两大对接,一是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实现对接,二是学校教育与南京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对接,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例如,“明天科学家”板块的基地学校侧重于培养拔尖和创新后备人才,在全市建立20所左右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及有关国际、国内大赛培训基地,并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10个左右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实验室。

为全面推进“星光计划”的实施,南京市教育局设立“星光计划”专项资金,对中小学星光基地、科技创新与创业项目研究、优秀创新与创业竞赛及成果等提供资助与奖励。同时,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并逐年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另外,在激励机制方面,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衔接机制。对确有创新意识、有创新专长的小学、初中学生经南京市中小学(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星光计划”领导小组批准,可推荐直升到高一级相关“星光计划”基地学校就读。各普通高中学校可以试行相关学科课程必修模块的免修制,同时积极争取相关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对取得突出成绩的高中学生,由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向自主招生的普通高校或高职校进行推荐,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升学渠道,探索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新途径。

目前,南京市设立的科技创新特色研究项目多达270多个,形成了“寒暑假科技周”“快乐星期六”“校园科技节”和“五小”评比等常态化的科普实践活动和平台;顾秉林院士、饶子和院士、韦钰院士等一大批科学家都曾亲自为该市中小学生的科技活动授课;基地注册科技创新教育指导教师近500名,全市每年注册参与星光计划活动的学生近30000人次。而且,南京市的科技教育资源基本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同时,南京市将科技创新教育与学校课程改革相结合,鼓励中小学积极开发学校特色项目,在区域内推进科技活动课程化,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学校。

三、陕西省的“春笋计划”。

2010年1月,陕西省教育厅启动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试点工作,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陕西省高校丰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开放高校实验室等方式,旨在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途径。这是陕西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大学和高中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

截至2015年,“春笋计划”已实施三期(2010—2011年度、2012—2013年度和2014—2015年度),每期工作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课题研究工作。在参与的高中选拔一部分具有创造性潜质、学有余力的高一学生,经过相关知识和能力培训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直接进入高校实验室或相关课题组,独立承担课题,进行兴趣和任务驱动下的体验式、探究式研究。每名学生由高校一名专家和中学若干名优秀教师联合组成指导小组,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制定并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科领域从自然科学向人文科学拓展。自然科学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人文科学为历史。二是专家报告团工作。主要是为高中学生作科普讲座;指导高中教师开好选修课,结合有关选修课开设专题报告;指导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三是开放实验室工作。相关高校向高中开放部分重点实验室,由高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和学习。

四、重庆市的“雏鹰计划”。

2011年底,重庆市启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以下简称“雏鹰计划”),同时成立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该创新学院挂靠在重庆市教科院,在“雏鹰计划”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负责全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雏鹰计划”是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头戏,采取“项目中学与高校实验基地联合培养”的模式。具体内容为,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具有创造性潜质的普通高中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高校实验室和项目学校双方教师指导下,开展专题课题研究,完成专题作业,让他们走进科学、了解科研,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五、上海市培优项目。

一是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高中生“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培育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上海在国内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一直处于前沿地位。1998年,上海市教育学会就对“资优(超常)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过专题研讨。2008年,上海中学率先开展“创新素养培育”试验。2009年,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和上海交大附中也加入该项目。在此基础上,2010年上半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共有26所高中和2个区加入。

2011年初起,这一项目结合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探索建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与培养创新。26所实验学校和4个实验区在培育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和对极小部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两个不同的层面作出了积极探索。2012年,30所项目实验高中和2个区(徐汇和金山)分别聚焦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与测评方法、培养内容与课程学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学业管理三个方面开展研究。2013年,30所项目学校和2个区(徐汇和金山)完成了第一轮(3年)的试点,改革探索进入实验项目的总结反思阶段,最终形成4种较为典型的培养模式:专设试验班模式(以上海中学为代表);全体与部分学生相结合的金字塔模式(以七宝中学为代表);校际联动模式(如卢湾高级中学和向明中学的联合);区域统筹整体推进模式(如金山区的“金山计划”)。

此外,从2012年开始,上海市科协与上海市教委合作,开展“2012年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及具有潜质的中学生探索早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科学种子计划。2012年10月30日,上海青少年科学社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创立了“科学种子计划”,亦称“中学生英才计划”。该计划结合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念推进实施,着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培养具有创造力、有志于从事科研事业的人才。

“科学种子计划”本着“重创新、育能力、铸人才”的理念,进一步发挥上海市科协所属学会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优势,通过构建“35111”支撑体系、搭建三大支持平台、推出“52211”成才计划,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机制,一以贯之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并通过上海市科协的社会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网络和重点高校专业的教学资源与科研条件的优势结合,探索专业学会和高校共同协作的人才培育新模式。该计划于每年5月至7月进行科学种子选拔赛。

“35111”支撑体系:“科学种子计划”依托上海市科协所属180多个学会、协会、研究会,按照自然科学的学科分类,建立了由3000名一流科学家、上海学科和科技领军人才组成的学会专家团队,覆盖工程、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医学健康等16个学科。依托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研究资源,组织学生进入相关实验室,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并建立了500多名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组成的助教团队,在学会专家每周辅导一次的基础上,助教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式培育。科学社已自主研发了100套科学教育课件,创立科学导航60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素养60分、“金奖集荟”(国内外优秀科技创新项目案例分析)等品牌课程资源。同时,科学社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建立了100个科学种子实践基地,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高校科普开放日等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科学报告会、参与实验室科研实践、开展科技创新课题研究,逐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育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大支持平台:“科学种子计划”建立社会平台、科学交流平台和网络平台等三大支持平台,动员社会力量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国内外科技竞赛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上海青少年科技英才网上设立“科学种子计划”专区,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网络咨询以及相互交流的互动平台。

“52211”成才计划: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科学社计划每年培养5000名科学兴趣会员,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2000名科学实习会,逐步引导学生创立科学创新项目研究计划,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具备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2000名科学研究会员,在专家团队和助教团队的指导下,将研究计划转换为实践成果;近100名高级会员,走进重点高校,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013年4月,上海市科协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试点单位,正式启动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即“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地区试点工作。为做好上海地区试点工作,发现并培育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中学生,科学社开展了“科学种子选拔赛”。2013年9月,来自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等11所高中的60名高中生通过选拔赛申报自己的科技创新课题(均为个人项目;学生为高一、高二年级在读),并接受高校导师团的面试入选了2013级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暨上海青少年科学社高级会员,接受复旦、上海交大两所大学为期一年的免费培育,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学习并完善自己的课题。高级会员在校培育期间,由各试点高校定期组织阶段性评估,如发现高级会员不适合继续培养,可中止培养计划。如需调整,科学社可推荐科学研究会员。

在为期一年的培育中,“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利用周六日及寒暑假,跟随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学科导师开展科技创新探究与实践,两所高校分别推荐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担任学员的培育导师,他们均为各高校最顶级的基础学科科学家,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

综上,虽然各省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计划都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每年掐尖或拔尖式地选择极少数学生的苗子式培养模式,最常见的是参加竞赛、获奖以及升入名牌学府。各计划实施的学科领域一开始都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然后逐渐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占比很小,只有个别学校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其中,南京、上海更注重科技创新教育,几乎不涉及人文社科领域。各计划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如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等,并且都获得了各级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的支持。实施中注重以项目方式实现高中与高校的对接,将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与北京、上海、陕西、重庆相比,南京市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更多重视“引进来”,如百名院士(专家)进课堂、寒暑假科技周的高校专家指导等,而不是学生“走出去”,实现与高校实验室和专家的对接。而且,南京市更注重特色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一批特色学校。各计划的培育周期1-2年不等,主要集中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如“翱翔计划”“春笋计划”为1年半,“科学种子计划”为1年,“雏鹰计划”为2年。北京等地的计划都从高中与高校对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始,然后逐渐向下延伸,探索不同学段之间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机制,如北京的“雏鹰建言行动”。而南京市的“星光计划”则从一开始就是面向中小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山东师范大学朱忠琴供稿)

 


上一篇:超常儿童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下一篇:教育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研究报告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