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详细
当前位置: > 教育改革资讯>
教育改革资讯 2018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8-12-07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第1期】

                     2018年11月30日

                                                          

一、【最新政策】

◆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学前教育

11月15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旨在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更好实现幼有所育。

意见分为总体要求、优化布局与办园结构、拓宽途径扩大资源供给、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发展民办园、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组织领导等九个部分。

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来源:新华网   2018年11月15日)

◆教育部:印发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教师履职履责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

《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应予处理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如下:一、在保教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和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通过保教活动、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四、在工作期间玩忽职守、消极怠工,或空岗、未经批准找人替班,利用职务之便兼职兼薪。五、在保教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幼儿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六、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歧视、侮辱幼儿,猥亵、虐待、伤害幼儿。七、采用学校教育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组织有碍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八、在入园招生、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九、索要、收受幼儿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推销幼儿读物、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十、组织幼儿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表演、竞赛活动,或泄露幼儿与家长的信息。十一、其他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规定,应予处理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如下: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三、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四、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五、歧视、侮辱学生,虐待、伤害学生。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七、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有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八、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九、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十、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十一、其他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8年11月14日)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统称“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准则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高度肯定,学生、家长和社会普遍尊重。但是,也有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结合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广泛征求一线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根据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不同特点,准则分别提出十个方面的准则要求,提出倡导希望,划定基本底线。

准则要求各地各校立即部署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要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招聘、聘用、考核等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要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于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为使准则更好地落地执行、取得实效,同时还制定印发了《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对违反师德行为的认定、查处等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学校的主体责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失职失责情形,建立违规行为的受理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8年11月16日)

◆教育部: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

近日,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精神,推动各地尽快完成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三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针对各地执法力量不足、监管手段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各地加快校外培训机构整改进度。

《通知》强调,各地要完善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参加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跨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对无证开展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开展学科培训及其他违规开展培训的机构要坚决予以查处,并提请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消防部门要全面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消除安全隐患。要加快证照办理进度,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快为符合标准的校外培训机构办理营业执照;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较大的省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实际的整改方案并加快整改进度。要组建备案审核专家团队,科学制定审核、研判办法,做好学科类培训是否超前超标教学的认定工作,完成各培训机构所办学科类培训班的名称、培训内容、招生对象等备案审核工作。要通过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全过程管理,并依托平台面向社会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的有关信息,受理群众投诉,接受各界监督。要强化在线培训监管,按照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同步规范线上教育培训机构,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8年11月26日)

◆教育部提出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职校需完善四项标准

11月27日,教育部下发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即:深化对教育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教育标准的分类、规范教育标准制定程序、完善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完善教育标准实施机制、健全教育标准管理机制和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其中,对职业院校来说需要完善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

◆教育部发布《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11月27日发布《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教育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是标准化法规定的专属名词,未经规定程序制定发布的教育标准,不得冠以“国家标准”名称。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审议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1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改革开放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继续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人社部印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

近日,人社部印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实施方案是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方案中包含加强技能人才激励表彰的政策措施、推动职业技能竞赛发展的措施、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措施、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的措施。其中,推动职业技能竞赛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完善世界技能大赛专家管理办法、选拔规则、参赛集训指导意见等规章政策;做好第45届和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及筹备工作;创新开展技能竞赛,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面向全国企业职工,院校学生举行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

◆教育部发布《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11月27日发布《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教育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是标准化法规定的专属名词,未经规定程序制定发布的教育标准,不得冠以“国家标准”名称。

二、【他山之石】

广东:13部门联合出台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校园欺凌的种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办法》明确,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进行批评的同时给予惩戒,其中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对于严重欺凌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办法》自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办法》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进行了划分。《办法》明确,对被欺凌者身体和心理造成“轻微痛苦”或者“明显伤害”的欺凌事件,分别列为“轻微”或者“恶劣”。其中,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发表贬低或侮辱他人人格言论等行为,属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在社交媒体上传被欺凌者受欺凌图片、携带刀具等器械威胁或殴打被欺凌者等属于恶劣范畴的严重欺凌事件。

《办法》要求,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成立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委员会,对学生欺凌事件进行认定和处置;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学生欺凌综治委,应吸纳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之间发生的不涉及违法犯罪的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在学校学生欺凌综治委启动调查处理程序后,学校一般应在10日内完成调查,作出处理决定。

根据《办法》,政府部门职责落实不到位、学生欺凌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由本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权制等方式进行领导责任追究。政府部门和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在学生欺凌事件发生后的处置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因违纪违法应当承担责任的,依法给予相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将依法由其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年11月14日)

◆青海:控辍保学工作经验向全国推广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学习推广青海经验 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借鉴青海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经验。

由于地理环境、办学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省失学辍学现象较为严重,控辍保学工作困难多、任务重。据了解,截至2017年上半年,青海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平均为87.78%,其中有1个州只达到72.48%,有4个县在70%以下,有1个县仅为51.28%。青海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依法依规治理,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该省共劝返辍学失学学生27271名,占应劝返学生的91.86%,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由87.78%提高到96.71%。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8年11月15日)

◆上海:构建“长三角德育一体化”教育共同体

11月21日至22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联合承办的“新时代@德育新视野——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在上海市奉贤区成功举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对推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分析新进展,认真总结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和做法。率先构建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积极拓宽全程化育人通道,深入推动国家课程地方化,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合力育人生态。二是把握新要求,在新起点上谋划德育工作创新发展。要明确德育工作目标,筑牢课堂育人阵地,丰富校园育人载体,强化实践育人作用,做强德育教师队伍,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三是开展新探索,引领中小德育工作走向深入。要做德育一体化发展的引领者、德育新模式的探索者、德育名师的培育者、德育研究的推动者。

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教育部门领导、学校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参观了奉贤区实验中学(崇实校区)和南桥小学(恒贤校区),感受奉贤以“贤文化”为载体的“人文蕴育”德育一体化实践。此后,举行了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联盟成立仪式,首批15家成员单位签署了《长三角中小学德育联盟合作备忘录》。联盟成员单位分享了德育工作的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法,建立推进长三角地区德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有效新机制,探索形成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来源:《中国德育》    2018年11月24日)

◆安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将纳入政府绩效考评

11月15日,《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正式出台,办法要求,省政府有关部门、市级人民政府应将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校企合作可以有多种形式,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职业院校应当制定校企合作规划,设立校企合作机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健全质量评价制度。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将校企合作情况作为职业院校办学业绩和水平评价、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向社会发布。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上海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透露新信号:探索高水平地方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从“数量管理”调整为“标准管理”——激发教师队伍深层动力,释放创新活力

教师最为关切的事项之一,即是专业发展的通道与机会、工作价值的体现与被认可等。 上海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高校教师最关注的高级职称比例设定事项,提出探索高水平地方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从数量管理调整为标准管理,并逐步推进,体现了人才评价理念的根本变化。从 “常模参照”向 “标准参照”的转轨,将从根本上激发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追求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施意见》还提出,收入分配机制改革要体现教书育人导向,要完善适应高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建立符合专职从事教学人员职业特点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这将引导和激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成果转化奖励收入、竞争性科研课题收入等,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等规定,也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活力。

另一方面, 《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制定学校评聘标准,提升学校发展与职称评审匹配度;扩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鼓励高校建立教师动态配置机制,根据岗位需求差异探索灵活用人制度等。赋予高校用人的高度自主权,有利于促进高校实现特色发展,开创各高校教师工作的新局面。

可以说 《实施意见》设计了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的政策体系,从强化、细化职前培养和准入制度、实施岗位培训和助教制度等高起点引领新教师入职的举措,到多方聚力的培养培训和资源共享平台,跨学科、跨校、跨区域的团队建设,国(境)内外访学进修、产学研践习,教学激励计划等,明确实施人才计划,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使教师队伍建设有方向、有保障。

三、【教改深水区】

◆教育改革陷入难题,全国高考改革为何摁下暂停键?

就目前而言,高考的改革已经按下了暂停键。是的,是“暂停键”而不是“结束键”。中国各行各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是专业人才、素质人才,中国对于教育改革的脚步也是越来越快。但是高考改革的影响是最深的,这触动了很多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利益。中国从古至今实行最久的始终是“科举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讲的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今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坚决克服“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基调,这是要对教育的“硬骨头”开始下嘴。浙江、上海等地已然实施了新高考,但是有更多地区推迟实施。教育改革实施的最大阻力,其实在于家长、在于从小确立下来的观点。

高考改革影响人的一生,家长必然慎重!从蒙学开始,唯分数论已然深入脑海。高考改革影响最大的不是高中学段也不是初中学段,而是小学学段。小学怎么教,中考中招以及高考高招提供什么知识能力将会影响到中国几代人的培养模式。社会需求是什么,必然是学生教育的影响方向。“唯论文、唯帽子”的论调又回到了起点,教育改革走向了深水区,高考改革按下“暂停键”。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改革必然陷入茫然,怎样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化,必然是一切改革的重中之重。

(《搜狐网》2018年11月24日)

素质教育的“麻烦治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最核心的是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

二是课外培训热;

三是高考制度改革;

最后是素质教育的推进。

这方面尽管在大城市的优秀学校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全国整体来看仍然乏善可陈,“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来源  里瑟琦科教观察 11月7日

四、【教改成效】

◆山东省高校新增ESI前1%学科5个,增量全国第一

2018年11月15日,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了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数据显示,我省高校新增5个ESI前1%学科,分别是曲阜师范大学的数学山东大学的农业科学齐鲁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山东师范大学的工程学鲁东大学的工程学,增量为全国第一。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8所高校的60个学科(其中省属院校31个)进入ESI学科前1%,居北京、江苏、上海、广东之后,与湖北并列全国第五位。

ESI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采集面覆盖全球十几万家不同研究单位的学科,涵盖22个学科领域,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高校高质量发展,2016年实施了“双一流”建设,明确将ESI前1%学科作为省一流立项建设学科的准入条件之一,极大地激发了各高校学科建设积极性,共新增ESI前1%学科15个,其中齐鲁工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滨州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山东中药大学、鲁东大学等7所高校实现ESI前1%学科零的突破。增速居广东、江苏、北京之后,列全国第四位,使我省高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山东教育发布  11月20日)

◆我省两所民办高校科研竞争力提升

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近日正式发布《2018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我省的潍坊科技学院和南山学院进入2018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结果A级及以上的前15所高校,排名分别位列第9位和第12位。潍坊科技学院发表CSCD论文比较多,在2018科研评价中单项业绩表现突出。

(信息聊来源:杭电评价科学研究院  11月23日)

五、【热点全搜

◆突出师德第一标准!教育部开展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

教育部自4月下旬以来,部署开展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专项督查,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和大中小学开展全面自查,派出督查组实地抽查,大力推动各地各校深入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同时,结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督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师德建设主体责任意识还不牢固;二是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未完全落实落细;三是师德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四是重点问题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发现的问题,教育部督查组已要求有关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整改落实,同时要求其他省份和学校要对照问题,举一反三,全面强化师德管理。

◆教育部开展清理“五唯”专项行动,重点清理这些事!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清理。各高校将认真梳理本校涉及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事项,如职务职称晋升、项目基地评审、重点建设学科确定、人才培养指标分配等方面,可参考但不限于高校科技评价重点领域(参考)。对照“五唯”表现逐项检查。对涉及“五唯”问题的事项要深入分析问题根源,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建议。

◆多部门对科研领域失信责任主体将实施联合惩戒。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根据文件,依据相关责任主体失信行为严重程度,将采取限制或取消一定期限申报或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资格;依法撤销国家科学技术奖奖励,追回奖金、证书等联合惩戒措施。联合惩戒对象为在科研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列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相关责任主体,包括——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及项目的承担人员、评估人员、评审专家,科研服务人员和科学技术奖候选人、获奖人、提名人等自然人,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科学技术奖提名单位、全国学会等法人机构。 

教育部:“十项准则”为新时代教师划定基本底线。

2018年11月16日,教育部一连印发六份文件——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下称“高校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下称“中小学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下称“幼儿园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直指教师师德师风问题,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还为此划定了基本底线。

更大手笔!更大规模!广东启动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这几年,在高等教育方面频频发力的广东省又有新动作。11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广东省41所本科高校和 147个重点建设学科入选。早在2015年4月,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以“双高”对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据悉,广东“双高”大学3年投入资金超300亿元。在全国高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广东省推出新一轮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其资金投入预计将更加巨大。

北大清华两校支持烟台大学建设,推动校地校企融合。

11月17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烟台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烟台大学签订了系列合作协议和意向书。此次会议以“聚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持续提升烟台大学学科建设水平,推动校地校企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进行了研讨。

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名校长、培训专家工作室启动仪式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举行

11月15日上午,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名校长、培训专家工作室及中小学培训专家工作室启动仪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举行。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在会上强调名教师、名校长、培训专家工作室作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全新载体和培养好教师、好校长、优秀培训专家的重要平台,要深入建设。

上海修订职业教育条例,解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一致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

日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修订草案)》,将于明年3月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亮点之一是设置了“校企合作”专章,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原则、方式和具体形式,对学校和的原则、方式和具体形式,对学校和企业分别提出要求,并且规定要全面推广。修订的另外一大亮点是细化了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上所作的规定,将上海已经开展多年的成熟做法,如职业体验、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劳动技术课程改革等写入条例。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现代学徒制和培训培养职工的新型学徒制。新条例关注新兴和民生领域,探索“高本贯通”培养模式。

◆最新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出炉,江苏16所高校上榜。

11月15日,ESI数据库更新了2018年11月最新ESI数据(数据统计覆盖时间为2008年1月1日-2018年8月31日)。在2018年11月中国内地高校ESI综合排名中,南京大学位于第7名,苏州大学第20名,东南大学位于第25名,是排名前三的江苏高校。另外上榜的还有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其中,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之前排名相比,进步很大,分别前进了36个名次、35个名次。

以下是2018年11月ESI最新数据中国内地高校综合排名前100名的数据,同时与2018年9月的排名情况进行了比较。(按照各高校论文总引用次数进行排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三所高校并没有区分两地办学的情况):

 

 

 

新浪江苏 2018年11月19日

◆教育部公布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名单(涵盖109个专业)

近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涵盖了2个综合类、109个专业类和40个分教指委,集中了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教学能力强、学术造诣高”为基本的任职条件。据悉,新一届教指委将成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精英团,承担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严格审查,新一届教指委最终遴选出委员5550人,包括主任委员111人、副主任委员710人。

(来源:中国新闻  11月2日)

◆ 教育部:上大学要有危机感 高校将合理“增压”

目前,各高校正在开展本科教学秩序整顿工作,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到人,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严把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让即将毕业的学生有危机感、让刚刚入学的学生有压力感、让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有责任感,要让学生清醒认识到,成为有用之才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大学时光绝不能轻轻松松度过。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打造有深度、有挑战的“金课”,合理提升课程挑战度和高阶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中国新闻  11月2日)

六、【地方资讯】

◆青岛共签约高校32所,16所已落地运行,引进本科校区难度较大。11月8日,青岛市教育局总督学李岷做客《行风在线》时介绍,青岛市共签约引进高校32所,其中16所已落地运行,还有16所正在推进。在本科校区引进方面,难度很大,但青岛一直在努力。在节目中,一位听众提到,目前青岛引进的全国高等教育机构都是以研究生院或者研究院为主,山东高考竞争力大,今后是否会在本科校区建设上加大力度,争取引进国内知名高校的本科部来青办学?对此,青岛市教育局总督学李岷回应,青岛市积极引进教育部部属高校来青办本科,但难度较大。目前,在本科院校方面,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目前招生人数接近5000人。另外中国海洋大学也要新建一个本科校区。还有哈尔滨工程大学有一个科教城,将来也要放一部分本科学生。“引进本科校区,我们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国家对本科学校的设立,条件非常严格。尤其是教育部部属高校的异地办学,也是从严控制。 我们确实在努力争取本科校区,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进展不是太大。”李岷说。

◆山东省淄博市中职学校探索学分制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动力不足的现象。淄博工业学校通过实施学分制,有了一个评价的杠杆,把3年学习的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学习内容设成模块,初、中、高级层层深入,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学习也设关卡,设计分系统,这样学生会有更多选择、更多挑战、更多乐趣。山东省淄博市中职学校从2013年开始就以着力打造学分制下的模块化教学为抓手,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实施学分制后,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孩子的表现,上课、实习、品德、技能比赛等都有了量化的学分,能够让每一名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激发内心的荣誉感和发展内驱力,实现自我发展。

◆烟台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政

烟台下发服务全市《关于推进烟台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今后,烟台将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职业院校体制改革,新政有三大亮点。一是改革。职业教育市级统筹,高职逐步取消初四分流。二是调整。就业率连续不达标的专业调减或停止招生。三是融合。企业里办实训基地,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烟台将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七、【信息快递】

◆教育部将遴选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遴选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8年起遴选和建设一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和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通知》中对遴选原则、遴选范围和申报条件都做了明确规定。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8年11月24日)

辽宁高考确定采用「3+1+2」模式

据报道,最近几日,关于辽宁“高考改革3+3”相关的信息可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把“3+3”改为“3+1+2”。在增强选择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避免弃难就易,造成物理等科学素养的下降。等级性考试“3+3”的制度设计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但也带来了等级赋分制所导致的学生避考物理的现象。因此,专家提出在选考学科中,将物理、历史作为必选科目,学生必须至少选择其中一门报考,这等于给偏文、偏理的考生一个选择的自由。同时,对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计120分,采用原始分计分。这样,首先,解决了区分度不够的问题;其次,加强了物理、历史两门学科的学科地位;再其次,同科目因为难度不同导致原始分不可比的问题大为缓解。

辽宁省最新高考改革核心变化:1、选科:3(语数外)+1(物理、历史任选1)+2(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任选2)。2、合格性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等级性考试。3、外语听力两次考安排在高三上学期(同日进行)2024年起计入总分。4、按照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分别下招生计划,划控制线录取。5、合格性考试一年两次,上下学期末进行。初试高一下(6月)进行不得超过4科。高二上、高二下、高三上均安排合格性考试。6、等级性考试安排在统一高考后进行。7、首选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再选科目以等级分计入总分。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11月27日 )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落下帷幕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现场决赛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济南举办。2018年比赛分中等职业教育组、高等职业教育组和军事职业组,均下设教学设计赛项、课堂教学赛项、实训教学赛项。2018年比赛共收到来自地方36个参赛队和军事职业组的1305件参赛作品。经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中职组、高职组共产生一等奖122名,二等奖240名,三等奖346名;经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组织评审,军事职业组共产生一等奖7名,二等奖22名,三等奖31名。

◆年轻人才

山东农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竞聘工作结束,年仅28岁的苏斐获聘“教授”,这位“90后”女博士成为本次职务竞聘最年轻的教授,也是山东农业大学建校以来年龄最小的教授

八、【学界视点】

◆教育改革的聚焦点在于支持学生专业发展

我们关注教育发展,在人才培养的成效,就是要有底层关注还要有高端需要。底层关注是全员覆盖的,是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素质和全面提升素质,奠定共同发展基础。这也包括德育的基础。学会做人,这是基础性要求。而在高端需求上,则是要在基础托举下,一批有竞争力的领袖人物脱颖而出。这是专业化发展,要掐尖的人才。现在看,我们的学生在专业化的顶端还缺乏优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教育这个金字塔,是底座大,高度不够。这个金字塔立起来,高度不够,是扁平形状的,其原因在于支持他们发展的专业化和自主化,以及优质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我国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学业发展的联通性关注。从学前到中小学,再到大学,甚至连带到社会使用定位,这一个基本流程就是学业发展流程。这个流程都要按照专业化的道路做设计。

             (观点来源:赵福楼  中国大学教育 11月12日)

◆新型学徒制全面推行 职教改革亟待打通产教“二脉”

王继平11月21日撰文指出,职业教育发展需进行“三个转变”:要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产教深度融合的类型教育转变、办学格局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一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

职业院校结构性招生难。招生减少,让学校结构也发生变化。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有1388所专科高校。过去十年,本科高校与专科高校占比已经从39.1%与60.9%调整至47.6%与52.4%。很多专科大学希望升为本科,抹去名字中的“职业”。教育部2018年公示的21所“新设本科学校”中,有16所学校原为“职业”或“职业技术”学校。

打通不同教育体系“立交桥”。现实中,职业高中学生考取本科高校受到指标、专业等制度限制。如汽车维修专业的中职学生如想升入大学,必须重读机械加工类专业,或在高三时强化机械加工方面的课程,否则无法直升本科。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对于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王继平在11月7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职业教育既不能普教化,也不能技能化,要育训结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包括培训共同做起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

高校应建立以学为中心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

问题在哪儿?从一开始,我国大学教师的培训就是政府行为。大学教师培训的现状,总体来说是国家和学校的积极性高,教师本人的积极性低。 高校教师还需要教学业务培训吗?一项调查表明,大学教学存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体验差”:有73.25%的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项是教学;63.29%的教师常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筋疲力尽;46.50%的教师对于某些学生,常有“孺子不可教也”之感。只有37.7%的学生每周会将16小时以上课外时间用在学习上;接近50%同学认为课程不能激励其学习;79.4%的学生很少在课外与教师讨论课程内容。原因剖析在课程教学上,以“教”为中心,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停留在浅层次学习;在课程评价上,重点评价教师教的如何,忽视学生学习成果产出;在教学改革上,以“改教”为中心,没有形成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在质量保障上,机制不健全,重评价轻改进,没有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系统,评价结果很少真正应用于课程质量提升。

再是,教师们对教学培训的不热情,与一些高校长期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办学倾向不无关系。仅拿职称评定来说,很多学校看重的还是高水平论文、国家项目、科研经费等,教学成果奖项少,竞争激烈,含金量与科研成果也有差距。

问题出在哪里?西南交大教务处长郝莉认为,过去的教学和评价,都是以教为中心。

 如何建立以学为中心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西南交大从课程质量框架、评价体系、教学创新体系以及保障机制、平台建设、支持体系等6个方面进行了重新定位。他们认为,现在大型企业用人更加强调沟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写作与管理能力等,根据反向设计原则,大学应该由此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开展评价与反馈,关注课程中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导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这也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当其时。”

中国教育报 高教通报 5月7日

周国平: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二、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四、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五、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六、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七、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九、教育反思

◆国教改20年,素质教育为何还是困难重重

现象: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多个层面的“两难困境”:一面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20年,如今却陷入“麻烦治理”,另一面是应试教育不断强化,大有“军备竞赛”之势;一面是力推教育大众化,另一面却是高度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和精英化的教育资源分配。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逐渐恶化,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其一,随着教育培训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数字化”生存无孔不入;

其二,为应试教育辩护的声音越来越理直气壮,很多人将其视为穷人“上升”的唯一途径。

三个重要因素影响着教育变革: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其次是教育制度即体制与政策;第三是教育技术。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是教育品质,区别于常被提及的教育质量。

用教育品质来取代教育质量,就是要避免把教育质量狭义理解为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教育品质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近视率等等,在此基础上配合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

在谈论教育改革和发展时,特别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好的教育?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其中指出“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中国教育改革出现“麻烦治理”的最关键原因在于,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育的价值观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教育问题在中国如此复杂的原因。教育除了理论上的三个功能即传递知识、培养人格、以及选拔人才之外,还有两个结构性功能,一个是维系社会分工,另一个是阶级再生产。当下的选拔体系与孩子素质的天然多元化特征不匹配。它可以识别各方面都比较平均的“高水准”,却很难识别某方面有特长的人。我们的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复杂变迁不匹配,可能是比较关键的问题。自动化带来劳工失业、人工智能带来中层职业的消灭,普通和中等智力难度的工作消失了,但现有的教育体系还在源源不断生产这样一批学生,他们甚至找不到工作、养活不了自己。

问题解决的主体:这一问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它只能由政府主导、肩负起公共责任,它也是国家实现产业转型或者民族复兴必须承担的一个责任。

注:观点主体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来源:里瑟琦科教观察 11月7日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教育改革资讯 2018年第2期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   

Baidu
map